他们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
时间:2025-04-22 12:21:00
时间:2025-04-22 12:21:00
近日,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罗伯特·普尔撰写,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领衔翻译并作序推荐的著作《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献礼即将到来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1968年12月,美国阿波罗8号飞船宇航员第一次从月球轨道拍摄下了地球升起的照片,这幅后来被命名为“地出”(Earthrise)的标志性照片,风靡全球。普尔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探究了这幅照片背后的历史及其诞生之后所带来的对地球、对人类自身产生的全新领悟。该著作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此次出版是其在中文世界的首次亮相,作者不仅进行了全面修订,还特别撰写了中文版序言。
4月20日,译林出版社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主题为“38万公里外的宇宙回眸”的《地出》新书分享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出席本次活动并作主题发言《关于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的思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科普专家焦维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秘书长孙丽琳等嘉宾一同参与新书分享。
新书分享会现场。
人类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照片
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通过影子测算出地球的周长;东汉的张衡提出“浑天说”;唐代的中国僧人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和伽利略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理论;科学革命时期的牛顿根据万有引力预言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代代伟大的科学家仰望星空,却只能想象地球的模样,我们真正进入太空,并从太空看清地球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
“因为航天的载荷需要火箭运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关德国V2火箭技术的研究成为美苏太空竞赛的起点。”张柏春从这张照片背后太空探索的大国博弈开始谈起。美国通过“回形针计划”吸纳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德国火箭专家,而苏联则获得了部分V2残骸,并重用科罗廖夫等本土科学家。苏联率先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并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但美国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
焦维新指出,当阿波罗8号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宇航员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但他们此次的目标是寻找合适的登月点,并没有做过拍摄地球的准备。由于飞船在高速行驶,对焦十分困难,但阿波罗的宇航员凭借其过硬的技术,克服了重重挑战,最终让人类看到了那幅航天里程碑式的照片。
地出照片
吴季提到,在1968年,数码拍摄仍然是遥不可及的事,拍摄到的第一批地球照片是通过电视转播传回地球的黑白照。当宇航员把拍摄有“地出”的胶片带回来,在地球上冲洗成彩色照片,因其极具视觉冲击力,被登到西方各大报纸上,变成了一个非常轰动的事件。“地出”这个词也一举风靡世界。
他们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
太空时代开启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被陆地与海洋割裂成碎片化的版图,但当地球在太空缓缓升起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腾愈发深入人心,促使人们放下对立和纷争,并终于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
“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吴季指出,太空探索给人类带来过三次启示。第一次启示是在近地轨道,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并围绕地球飞行一圈。加加林目睹了太空视角下的地球,惊叹于地球的美丽。第二次启示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地球升起的经典场景:1968年,阿波罗8号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飞向月球,并进入绕月轨道。飞船上的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詹姆斯·洛弗尔和比尔·安德斯成为了首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当第四次从月球背面飞出时,他们看到了地球升起的壮观景象。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为登月而来,却“发现了地球”。于是,他们在38万公里外拍下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视角拍摄的“地出”。第三次启示是系外行星的发现,自从1995年确认第一颗系外行星,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不再孤独。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围绕这第二次太空启示展开,从“地出”这一经典场景切入,展开了对人类发现地球历史的讨论。
张柏春认为,在这张揭示地球的浪漫和脆弱的“地出”照片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要学会和平、文明地发展和相处。“我觉得当人们看到地球很渺小的时候,才应该彻底承认自身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
焦维新表示,短期内人类无法找到比地球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即使在未来,火星移民有可能实现,按目前的星际运载能力,移民计划也不一定能惠及大多数民众,我们目前还是应该把目光聚焦在地球的环境保护上。
“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却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吴季说,“在太空中,如果恰好太阳在背后升起,你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薄的金属钠层,从而深刻体会到地球的脆弱和美好。”
“地出”这张照片是一个出发点,正是从它开始,人类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一个地球日的发起者——太空爱好者约翰·麦康奈尔正是受到了“地出”的深刻影响。据他回忆,“当1969年地球的第一张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上时,我以一种深刻而感性的方式获得了对行星地球的新知。”
地球家园呈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距离人类第一次登月,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其间人类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如今,我们正处在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2030年前,中国也将实现自己的载人登月。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地出》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吴季看来,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当我们的航天员登上月球,并再次回望地球时,“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张柏春认为,这本书促成的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仍在继续,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阅读本书,不仅可以重温那一段(人类发现地出的)历史,还可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我们的责任。”
吴季为读者签名。
活动末尾,展望我们的登月,三位嘉宾深情而不失风趣地给出了自己设想的“登月感言”。
张柏春说:“迄今我们就知道这一个地方适合我们生存,我们如果在宇宙里找到第二个替代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能找到……我们就这么一个小家园,我们一定好好地珍惜它,和平相处。”
焦维新呼唤道:“嫦娥,祖国的亲人来了。”并赋诗一首:“广寒宫内冷清清,唯有玉兔伴我行。忽然飞船天上落,原是亲人到宫中。从此嫦娥不寂寞,翩翩起舞伴英雄。亲人科考我带路,盼君长久住月宫。”
吴季感慨道:“我们再次代表人类来到月球,人类不只可以来自于美洲,还可以来自于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当越来越多的人从这里回望我们的星球,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