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周国辉: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一书,有特殊的感受
时间:2025-08-31 17:42:00
时间:2025-08-31 17:42:00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文物无声,承载着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照见气壮山河的精神丰碑。每一件抗战文物都是抗战烽火的见证,蕴藏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让我们一同触摸历史的记忆,从抗战文物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团结奋斗力量,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向前。
详情点击>>
看图学习丨从抗战文物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一书,有特殊的感受。
《论持久战》一书发表于1938年5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照亮了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被斯诺誉为“窑洞中的预言”。
这次我特别关注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于科技力量(他通常称之为“武器”或“军事技术”)的论述与评价,深感辩证且符合实际,对新的形势下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也颇具启迪意义。
毛主席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论持久战》关于科技力量作了如下具体论述和评价。
一是肯定科技力量的客观重要性,反对“唯意志论”。
毛主席首先批评了那些完全忽视武器差距的“速胜论”者。他清醒地认识到中日双方在军事技术、工业基础和组织能力上的巨大差距,敌强我弱是客观事实。他指出:“日本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他坦言,在现代化战争中,先进的武器和技术对于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没有一定水平的武器装备,军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战斗。科技差距导致了战略阶段的划分。正是由于敌人在技术和军事上的优势,中国无法迅速取胜,才决定了抗日战争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然后才能进入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这是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的重要因素。
二是批判“唯武器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毛主席论述中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他着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亡国论”,这种论调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战必败。他指出:“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武器与人的关系。“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同样的武器,在不同的军队手中,发挥的效力是不同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牺牲精神和正确战略战术的人民军队,可以更有效地使用武器,并克服武器上的劣势。他以历史为例,指出历史上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都不是因为弱者在武器上超越了强者,而是因为其他因素,如政治、人心、战略等。
三是科技力量的优势是暂时的、可转化的。
毛主席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差距。他指出,中国方面的劣势是暂时的。通过自力更生和获取外援,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技术装备将不断改善。例如,战争中中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并可以从苏联等国获得援助。敌方优势的削弱。日本方面的优势则会因其战争的侵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而逐渐削弱。其资源不足、兵力分散等弱点会逐渐暴露,其技术优势会因战线过长而被稀释。他甚至预见到了我们可通过战场缴获来武装自己。
在《论持久战》中,毛主席对科技力量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毫不回避中日之间巨大的军事技术差距,并以此作为制定“持久战”战略的客观基础;坚决反对将技术优势绝对化、神圣化的“唯武器论”,指出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科技力量的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发展自身、获取外援、战场缴获)来改变这种差距,最终实现强弱转化。可见,毛泽东并非不重视科技,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中去理解。科技力量必须与政治组织、民众动员、战略战术以及战争的性质(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而后者才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论断不仅指导了中国抗战的胜利,对后世理解战争与技术的关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一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所展现的科技力量。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维度。在极端劣势的条件下,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力量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中国的科技力量当时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军事工业与武器自造,可以称为“自己的力量”。战前中国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的工业区迅速沦陷。为此,中国进行了史诗般的 “工业内迁”。上海、武汉等地的数百家工厂和数以万计的工人,冒着日军的轰炸,将机器设备拆卸、装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迁往四川、湖南、贵州等大后方。这保存了中国工业的“血脉”,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中内迁的兵工厂(如金陵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大量生产前线急需的武器弹药。成功仿制并大量生产了德式毛瑟步枪和其使用的7.92mm弹药,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力步兵装备。仿制生产了捷克ZB-26轻机枪(“捷克式”)、马克沁重机枪以及82mm、60mm迫击炮,为部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火力。而手榴弹与地雷这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武器被大量生产,成为中国军队,尤其是敌后游击队打击日军的重要装备。
二是交通运输与生命线的维系。维持大后方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是抗战的生命线。中国的工程师和民众创造了多项奇迹。滇缅公路就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1937年底,20万中国各族劳工(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在缺乏机械的情况下,仅用9个月时间,依靠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长达上千公里的公路,连接云南和缅甸,成为了1942年之前中国获取外援的唯一国际通道。驼峰航线则是在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中美两国飞行员冒险飞越海拔极高、气候极端恶劣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向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这条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在后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克服困难,修建和改善了多条国内铁路与公路交通干线,保障了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
三是通讯与密码破译。在情报战这一“看不见的战场”上,充分体现了科技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密码破译专家,成功破译了日本的外交和军事密码。其最著名的成就是提前破译了日军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未能引起美方足够重视)。此外,还曾破译日军行动密码,帮助英军在香港等地取得战术优势。无线电通讯,尽管设备简陋,但中国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络,保证了各战区与指挥中心的信息联络。在敌后战场,无线电更是延安与各根据地保持联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四是航空与防空力量。战前中国空军力量薄弱,但飞行员们英勇无比。在苏联和美国援华航空队(“飞虎队”)到来之前,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空中优势。后期,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美制P-40、P-51等战斗机,逐步夺回部分制空权。建立了简陋但有效的防空监视哨系统,用望远镜、电话等原始工具构建防空警报网,为后方城市和重要设施提供空袭预警。
五是军事医学与医疗卫生。战争催生了中国现代军事医学的进步。战地医疗,白求恩大夫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也带来了更先进的前线创伤处理和手术技术。在大后方,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努力生产简单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如磺胺、纱布、医用酒精等,尽力挽救伤员的生命。在人员密集的大后方,努力开展公共卫生工作,防止大规模瘟疫的发生,保障了民众和军队的基本健康。
六是科教界的支撑,可以称为“大脑与人才”。如同工厂一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顶尖学府纷纷内迁至云南、四川等地。他们在茅草屋和防空洞里坚持教学与科研,为战后重建和国家未来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科学家们结合战时需要,开展实用性的科学研究,如地质学家寻找矿产和石油,化学家研制炸药和生产替代燃料,农学家提高粮食产量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毛主席特别强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理念。在井冈山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中催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走向成熟,成为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同时,蕴育、锻造和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杰出军事家和钢铁般的人民军队。
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最后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这是中国军民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下,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人力、物力、智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枪炮和机器,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在科技领域的闪光。
抗日战争的发展、演进和终结,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证实了毛主席和他的《论持久战》一书的分析、判断和预言是完全正确的。更为重要的是他赖以分析、判断和预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是客观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充满着唯物史观和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永远闪耀着真理和思想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