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教育体系,把握AI时代教育转型的战略机遇
时间:2025-04-14 06:39:00
时间:2025-04-14 06:39:00
本报记者 李媛 北京报道
4月11日,“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谊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深度变革。
会议期间,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会长唐元发表了主题演讲,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变革逻辑”“基础教育软件的国产化挑战”“数字人才的紧缺现状”“教育治理体系与模式的改革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宏观战略视野与现实操作性的深刻观点,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适应数字浪潮: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数字教育体系
“智能教育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唐元在发言开篇明确指出,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全面融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知识的获取方式、学习路径乃至人才结构。他表示,从新闻传播、交通出行到支付手段,新技术带来的颠覆式创新已席卷各行各业,教育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
“我们已经看到ChatGPT、DeepSeek这类人工智能平台的迅猛发展,它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极大挑战。”唐元指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依赖传统课堂,知识获取的场景与路径趋向多元、实时甚至游戏化。这一趋势也意味着,传统学制和学段界限可能会被打破,小学生可能在游戏中已掌握原属于大学阶段的知识内容。
唐元认为,这种深刻的变革本质上是数字经济推动下人类认知体系的重构,因此教育必须顺势而为,而不是逆势而动。“这是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单一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个趋势。”他强调。
唐元进一步指出,AI与教育的融合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工具层面,更在于其背后带来的人才结构转变。他引用数据指出,截至2022年,我国数字人才缺口高达1100万人,并持续扩大。“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核心就是大规模数字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码农”,不应只是少数精英,而应是“大中小学全覆盖”的普及型技术人才。
“必须从娃娃抓起。”唐元提出,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全面引入编程教育、AI应用等课程,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教育生态。“这并不是简单引入几个新课,而是整个教育体系从目标、结构到方法的全面革新。”
为此,他呼吁政府、行业协会、教育机构、民间组织共同协作,加快构建数字教育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都要纳入这个体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适应未来数字社会。”
在唐元看来,数字教育不仅是应对产业升级的必要手段,更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在全球范围科技脱钩加剧背景下,教育系统作为基础性制度之一,更要为国家战略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自主可控是底线:打破技术依赖,实现教育系统的国产化重构
“我们不能总在人家的菜园子里种菜。”这是唐元在谈到基础教育软件国产化问题时最直白的表达。他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软件、编程平台、操作系统等关键工具高度依赖外国厂商,这不仅是教育系统的短板,更是国家安全的风险点。
“如果总是用国外的教育软件平台,咱们还是会面临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唐元特别提到自己曾参与调研的大富科技公司,该公司多年专注于构建国产化语言系统、操作系统及编程工具,试图打破国外平台垄断。“这么一家填补国家空白的企业,却被地方政府强制破产,这太令人痛心。”唐元在讲到这段经历时情绪激动,“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考虑国家战略大局。”
他建议,国家层面应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教育基础软件国产化的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开发。“基础教育软件不只是教学工具,它是一整套生态体系,关系到数据安全、内容主权、发展节奏等多方面。”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评估、录取机制已难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大学录取还局限在高考分数,我们的义务教育体系也还遵循几十年前的逻辑。”
唐元还建议,应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将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在苏州太仓中德产业园调研时看到,人家把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与企业一线技能培训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产教融合。”他认为,这种模式应在全国范围推广,打通中专、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学历层级间的技能认证体系。
不仅如此,唐元还指出当前教育制度中的“时间分配结构性问题”。“能不能压缩一下小学、初中阶段知识型教学的时间?多增加一些技能型、实践型课程?”他直言,“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数字经济所需的人才。
最后,他谈及数字技术给教育公平带来的积极影响。他指出,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手段,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正逐步以数字化方式向全球输出。“以前农村孩子上清华是凤毛麟角,现在农村孩子在乡村也能用上世界顶尖的教育平台,这是一次跨越性的历史机遇。”
“我们不能再等。”唐元再次强调,“AI赋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国家层面的系统工程,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有具体举措。”
如唐元所言,AI技术所代表的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认知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全方位重塑。在全球加速迈入数字社会的今天,中国教育体系如何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的战略契机,摆脱关键软硬件的“被动依赖”,形成自主可控、灵活高效的数字教育新格局,既关乎人才储备,更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塑造。“数字教育的转型窗口期已经开启,我们要做的,是跑步进入。”唐元说。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