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秦王川湿地公园“护鸟育林”见成效:濒危鸟类重返自然 盐碱地披绿装
时间:2025-07-13 09:22:00
时间:2025-07-13 09:22:00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秦王川盆地,坐落于兰州新区南部。其最初由自然降水与地下潜流汇聚而成,后经引大入秦工程逐步发展,成为陇中黄土高原区罕见的内陆盐沼湿地。该湿地总面积达315.77公顷,目前已记录到植物161种、鸟类79种,丰富的生物种类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据湿地公园管理员张巧云介绍,目前他们在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公园从2022年便开始开展野生动物救治工作,今年2月底,园区工作人员救助了一只短耳鸮,并且首次尝试鸟类野化训练。经过2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训练,这只短耳鸮顺利回归大自然。6月份,园区收养了一窝诞生于工地的红隼宝宝,目前红隼宝宝们生长状况良好,预计于今年8月份放飞。另外,白鹭、白骨顶、灰雁等多种鸟类也选择在湿地定居、繁衍,目前的湿地生态环境对于野生动物生存极为有利。
在植被种植与保护方面,工作人员曾经尝试种植苜蓿、三叶草、红豆草、波斯菊等植物,但均以失败告终。从去年开始,他们转变了思路,选择种植已经在湿地公园成功存活的柽柳、芨芨草等耐盐碱植物,并投入大量时间与心血进行养护,通过空秃补植等方式,不断改善湿地的植被覆盖状况,提升湿地的生态稳定性。
湿地公园植被丰茂 王瑞/摄
除此以外,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于今年首次开展昆虫多样性专项监测工作,主要对蝶类、甲壳虫、蜻蜓等昆虫展开普查。在生物链中,昆虫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不仅是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更是衡量湿地生态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这次专项监测填补了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在昆虫多样性数据方面的空白,为湿地的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检测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昆虫多样性检测 受访者供图
漫步在雨后的湿地公园,只见水面波光粼粼,飞鸟掠水而过,翅尖点起涟漪,与岸边绿意相映,生机盎然。张巧云介绍道,7月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平均气温比主城区低3-5℃,凭借宜人的气候,成为许多市民首选的避暑纳凉宝地。张巧云进一步解释道,“我们一方面联合社区和学校开展大量宣传,另一方面也及时对游客进行劝诫,只有公众养成湿地保护意识,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作为陇中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生态明珠,其独特的盐沼湿地环境不仅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成为新区市民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这片湿地必将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绽放出更持久的生态光彩。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研究生王瑞;指导老师秦冬雪、张艳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