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候鸟的迁徙驿站
时间:2025-04-19 08:33:00
时间:2025-04-19 08:33:00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上鸟类种群最为集中的迁徙驿站之一。每年3月至5月,数十万只鸻鹬类候鸟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迁飞至此,停留5周左右时间进行充分的休息和能量补给,再飞往俄罗斯最北部、美国阿拉斯加等地,也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聚集。
2024年7月,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丹东鸭绿江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4月15日至17日,丹东市委宣传部联合丹东市林草局等部门共同举办“春启丹东·江海之韵”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采访采风活动。记者跟随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专家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探寻候鸟迁徙驿站的奥秘。
“全球共有九大水鸟迁飞区,中国鸭绿江口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北部,其充沛的底栖动物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候鸟提供了关键的能量补给来源。”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徒研究中心主任、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首席专家雷光春介绍。
根据最新鸟类调查报告显示,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监测到鸟类20目63科324种,其中水鸟8目23科148种,林鸟12目40科176种;鸻鹬类水鸟51种,占保护区迁飞水鸟总数的90%以上。
每逢天文大潮,上涨的潮水会驱赶滩涂上停歇的候鸟腾空而起,形成壮观的鸟浪。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鸟浪景观。刘海东 摄影)
候鸟迁飞季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期。他们既要加强巡护工作,阻止大声惊吓、对鸟群扔石等不文明观鸟行为,还要进行候鸟监测、研究等相关工作。
环志工作是候鸟监测、研究工作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的彩色标记组合代表不同的地域,上绿下橙的旗标代表的就是中国鸭绿江口。”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马力介绍,除了彩色旗标,被环志的候鸟还会佩戴一个金属旗标,上面刻有这只鸟对应的编码,根据环志上的编码就能查询到有关这只鸟的头喙长、腿长、体重等生物特征数据。
近年来,保护区还联合复旦大学、科研机构等开展了候鸟卫星追踪工作。2021年到2022年,他们对58号斑尾塍鹬进行了连续一年的监测,卫星追踪显示:2021年5月25日,它从鸭绿江口湿地飞往阿拉斯加,秋季又从阿拉斯加飞往新西兰越冬,等到第二年4月10日,经过9天的连续长途飞行,它再次返回鸭绿江口湿地。这也再次证实了斑尾塍鹬作为鸟类“飞行冠军”的称号。
经过环志的候鸟会在滩涂上进行放归,它们很快便会找到自己的种群,从鸭绿江口湿地出发,继续接下来的飞行旅程。由它们传回的停歇地点和飞行轨迹,将为构建候鸟停歇地保护网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全球候鸟迁飞区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