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讲解素养 让文物故事“声”入人心

时间:2025-05-20 03:59:00

【专家学思】

博物馆讲解是一种在博物馆环境下发生的教育性活动,是博物馆展陈信息拥有者向信息匮乏并渴望获得信息的观众的传达信息的过程。原则上讲,只要拥有博物馆展陈信息,并且具备语言传播能力,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讲解制度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教育效能,还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20世纪初,随着全世界博物馆数量增长,观众对知识获取的需求激增。陈列展览虽直观,但难以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差异化解读,通过专职讲解员的讲解,则能补充展品背景、串联历史脉络,帮助观众将零散信息转化为系统性知识。

讲解作为一种制度建设,首倡者是中国人。中国近代著名改良家张謇在1905年向清政府建议建设京师帝室博物馆时,提出“遴选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这里的招待员就是讲解员。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世界上率先举办全国性博物馆讲解比赛,2021年起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全国性竞技与专业培训,不仅提升了讲解员队伍水平,更推动了博物馆作为“大学校”的教育功能。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在博物馆教育一线担任专职讲解员的有数万人。

除了专职讲解员外,博物馆还常见志愿讲解员。这些“博物馆之友”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在博物馆里贡献光和热。他们在博物馆提供的有限文字材料基础上,查找大量资料,在短时间里消化吸收,形成经过博物馆认定的讲解文案,为“释展”作出贡献。此外,自媒体上还有很多“网红”级别的博物馆社会讲解“大咖”。他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就是在网络上看了他们的讲解后走进博物馆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有部分“野导”乱编故事误导观众,而无视网络上“正能量讲解”的存在;另一方面,对那些歪曲史实、戏说历史等行为,也要及时发现并纠正。2023年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指导,逐步建立所在地区博物馆社会讲解准入管理和监管机制,推动规范有序发展”。

讲解员为保持讲解工作的新鲜感,必须不断学习“充电”,掌握更多的信息,把“因需施讲”作为目标。曾经的博物馆“讲解词”正在被“讲解文案”所替代。20世纪60年代,从事讲解工作的人文化程度较低,为防止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发生失误,需要他们一字不差地把馆里专业人员写的文字——讲解词背诵下来。现在,从事博物馆讲解的人文化程度普遍在大学本科及以上,他们有能力在正确理解讲解文案内容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讲解语言。甚至不少讲解员还能以展陈上的某个知识点不断深化延伸,常讲常新,游刃有余。讲解员要想不断磨炼本领,可以向馆内外的专家学者、志愿讲解中优秀的讲解员、社交媒体平台上讲解博物馆的“大咖”学习。当然DeepSeek这类可借用的AI工具,也不失为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

如今,博物馆讲解员要向“释展人”转变。在机器讲解、AI讲解开始流行的今天,讲解员要彰显出不同于机器讲解的价值所在,要把讲解由职业变为事业,传博物馆知识之经,布博物馆真善美之道。

(作者:史吉祥,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