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孟广禄:戏比天大

时间:2025-08-22 13:33:00

日前,纪念京剧大师方荣翔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济南相继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艺术家、戏曲理论家、学者以及方荣翔先生的亲友、弟子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京剧裘派艺术的杰出传人,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演出前,本报记者在山东省京剧院见到了方荣翔大师的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他正带着徒弟们为第二天的纪念专场演出响排。尽管只是排练,舞台上全员一丝不苟、全情投入,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力求精准到位。孟广禄步伐稳健,唱腔浑厚,一开口瞬间带人入戏……

走下舞台,这位年逾花甲的艺术家早已汗流浃背。“唱戏是一项非常严谨的艺术”,他的眼神真诚而坚定,“我师父一生遵循‘戏比天大’这四个字,就是把每一次演出视作对观众的承诺,也是对艺术的尊重。京剧不仅仅是唱念做打,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递。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承载着前辈的智慧和汗水,也寄托着我们对京剧未来的期望。”

珍藏40年的信件

访谈一开始,孟广禄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封早已泛黄的信,轻声念给记者听——

“《断密涧》先把唱弄好了,把情绪气氛带出来,声情并茂,不是傻唱……”

“唱正面人物的时候要右起右落;唱在阴曹地府的包公,要左起左落……”

“我已61岁,还能唱几年,现在为了表达(对观众的)感激之情,维持和坚持着演出而已……”

“一个人的独角戏唱不得……有任何困难都得记住,团结是最大的关键……只要大家一条心,携起手来,拧成一股劲儿,多出人才,观众心中有喜爱的演员,一代一代传下去,京剧就会越来越好……”

这些信件,孟广禄珍藏了40年。现在读来,他依然泪目。“每封信都说戏,还在空白处手绘脸谱交流,句句充满关切、鼓励和嘱托……师父不单是艺好,德更好,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品质:谦逊、忠厚、诚实,尤其是对党的忠诚,对观众的热爱。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给社会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参加这次纪念活动,让孟广禄回想起以前在师父家的日子,师父给他说戏、排练,师娘和三姐对他的照顾,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年轻,告诉师父‘我没有钱’。师父说,我收徒不是做买卖,是传播文化。我当时就哭了。在师父家吃饭,有些菜中午没吃完,晚饭时师父从不把旧菜搁在我这,都是他自己吃了。即便是在住院期间,师父也不忘给我讲戏。医院在胡同里面,他送我,我送他,就这样有十几个来回……我们爷俩就分不开!我对师娘的感情也一样,从不叫‘师娘’,叫‘娘’。没有他们照顾我,就没有我的今天。”孟广禄十分动容。

“不当催熟的苹果,要慢慢地生长”

生活上,方荣翔对孟广禄的呵护无微不至,业务上的要求却是格外严格。“我师父声音漂亮,他的功架也漂亮。但是在漂亮背后,别人看不见他身上的伤口。他演出完一场戏,戏服底下都是血,我看到就哭,他告诉我:广禄别哭,我们就得练自己。他当时也六十来岁了,在他心中戏比天大。所以,我到如今也是天天练功、天天唱,不敢松一点劲儿。”孟广禄说。

艺术这两个字写好极难。孟广禄说,想让观众叫个“好”,其实特别不容易,那可能是千分之一秒的机会才能激发出来的共鸣。舞台艺术具有不可重复性,往往是瞬间产生的美。戏曲演员在台上要把握时间、尺寸、火候,而掌控舞台又是门大学问。松了紧了,都未必能令观众满意,所以要一点点学,一点点丰富自己,坚决不当催熟的苹果,要慢慢地生长、成熟。

“我有22名徒弟。我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艺术不能肤浅,不炒作,要踏实地把戏唱好;要尊敬观众,而不是取悦观众。每一场演出一定要认真,不能含糊。要讲究、不将就,尽量不能有闪失。用方荣翔先生的话说,每场演出都当作第一场。”孟广禄说。

确保演出水准一直在线,对青年演员也是不小的挑战。“人没有不得病的,有时身体不舒服很正常,但要通过艺术手段来控制,把人物更好地体现出来。”孟广禄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有的演员一到演出的时候就爱得病?因为他压力过大,失去了机体调节能力,抵抗力弱了,就容易生病。演出前我常问徒弟,都睡好了吗,有的说‘一宿没睡着’。当然,心情确实紧张,但同时也说明还是平常练得少,一上台看见观众多就有些慌了。说到底,还是要把自身业务弄得更清更熟,满足观众的期待和要求。”

“作为师父,自己上台还会紧张吗?”记者问。

孟广禄笑了起来:“哪有不紧张的,反而更紧张了!我得给徒弟们做榜样。而且,有适度紧张情绪的刺激,来了劲头,也能带动演出时的精气神。直到现在,每次上台前,整出戏我都从头背一遍,提前候场、开嗓,就怕万一。舞台上,往往看似不要紧的地方却是最要紧的、最容易出状况的。演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尊重。演出完毕,我也和徒弟们讨论交流,刚才演出哪些方面过了,哪些方面没到……大家伙一块儿学习、研究、精进。另外,演员可不是一个人在唱戏,是台上台下一起完成演出,观众也在和演员一起追求同频共振的体验,所以还得多听听观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人能要求的只有自己”

7月19日的纪念专场演出,孟广禄选择演唱《探阴山》。这是方荣翔生前最爱的一出戏,也是其代表作,其间融入了方先生的不少突破创新,曲调板式优美,近乎吟诵的节奏,幽谷惊雷的唱腔都一直为人称道。而这类创新处理至今仍影响着裘派传人的表演逻辑。

孟广禄选唱这一段,还有多一重纪念意义。“当年料理完师父后事,师娘特别想师父,就把我叫过去说:广禄,你唱一段《探阴山》吧。我就唱了几句,扶大宋锦华夷忠心赤胆……”

不论是外形还是声腔,孟广禄都被认为是最像方荣翔的。“那时我在屋里学,师娘在外面听,还以为是师父唱的,劝他歇一下。师父听到很欣慰地回答:‘不是我唱的,是广禄在唱。’那一刻,我看出了师父对我的喜欢和认可。”他说。

学戏、唱戏,孟广禄有天赋,更有热爱。他自幼嗓音清脆洪亮,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样板戏流行的年代,收音机里常播放现代京剧,4岁的孟广禄已经能有板有眼地模仿。稍大些时,他还常去戏迷众多的天津海河广场学唱,回家继续练习。一次他在家学唱裘盛戎先生的“恨包勉……”哥哥连声称赞,那时他便爱上了裘派。

“我喜欢唱包公戏。从小就觉得包拯是正义的化身,浑身上下透着威武豪迈。最爱的是那段《铡美案》,每次演完都非常解气。”孟广禄笑着说。

1978年,孟广禄迎来双喜——他收到中国戏曲学院和飞行员招录单位的录取通知书,反复思量后,还是选择了中国戏曲学院。此后,他日复一日地苦练,哪怕是练功受伤,哪怕是在团里打杂、扫地、拉幕,他都没有想过转行。拜方荣翔为师后,每个周末,他都会从天津乘夜车赶往济南学戏。每次去,他总会带上一台小录音机。白天学戏时,他逐字逐腔反复练习演唱,还会用录音机把唱腔录下来;到了晚上,他住在老师家中,即便躺在床上,也会接着听录制的内容。

“那时候我很瘦小,都说扮上花脸没啥优势。可我没放弃。就算是拉幕,什么时候拉上,什么时候拉开也得琢磨,而且还能看别人唱戏,学习表演技法。”这位京剧名家说。

梅花香自苦寒来。到京剧团第三年,有一次团里的花脸演员病了,孟广禄主动请缨顶了上去。新华剧场内,孟广禄搭档老旦刘秀芬出演《赤桑镇》。唱到“在长亭铜铡下丧命身亡”的唱段时,一路的苦楚、辛劳与波折涌上心头,他的演唱情感格外充沛厚重,台下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声。“我站在台上,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如今回忆起这个片段,他依然有些激动。

孟广禄常把“能耐,就是能忍耐”这句话挂在嘴边。那么能忍,是否也因为在寂寞中始终抱定信念——我肯定能成?

听记者这么问,他摇了摇头:“我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天天练,而且是动脑思考着练。每天得练五六个小时,也还觉得不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恐怕过上十年、二十年,就算能站上台,也演不出自己满意的内容。说到底,人能要求的只有自己,唯有刻苦坚持,产生强大的自信和能力,才会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创新必须恰到好处

《锁五龙》《连环套》《姚期》等,均为孟广禄的常演剧目,早已被众多戏迷票友视作经典。此外,他在不少新编剧目中都有出色表现。

尤其是新编京剧《郑和下西洋》,孟广禄为其投入了极多心血。在这部剧中,他以花脸的身段塑造郑和形象,其唱腔延续裘派醇厚雄浑的特点,行腔苍劲有力又不失细腻,在表现郑和出使的坚定、面对困境的沉稳等情绪时,通过音色强弱与节奏变化精准传递人物心境,极具感染力;身段表演上,他将程式化动作与人物身份深度融合,无论是指挥船队的庄重姿态,还是与异域交流时的谦和神情,都刻画得层次分明,既保留京剧的传统韵味,又让角色更具鲜活质感。他的演绎既凸显了京剧的艺术魅力,又让郑和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为剧目增色显著。也正是这次新颖而精彩的演出,让孟广禄收获了第二座梅花奖奖杯。

基于自身在京剧守正创新上的实践,孟广禄始终坚持“创新必须恰到好处”。务必要传承唱腔精髓,纵使有修改之处,也不可过度偏离;演出要兼具京剧本味与时代风貌,同时凸显自身风格,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戏迷的喜爱。

1995年起,孟广禄多年参与央视春晚演出,以实际行动助力京剧艺术的传播。“我累计上了25年春晚,上了29年戏曲春晚。有一年我母亲去世,正好过年,我开车从中央电视台到家只用了不到30分钟,到了高速口,哇地就哭了。什么也不能耽搁戏,台上那词儿你还得记,你不能让观众看见你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得开开心心地把这种快乐和美感传递给观众,更何况春晚的演出呈现的是中国形象,这是我们演员必须做到的。”

时代在变化,更多的年轻网民通过直播、短视频了解传统文化和“守艺人”。对此,孟广禄十分支持。“社会广泛关注,促使传承人、大众、各类新平台悉数参与,特别是激发青年一代的喜爱与发扬热情,传统文化才能长久保持活力,实现活态传承。”他认为,传播者要借助高雅且有品质的直播手段,呈现传统文化里的优质内容;传播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更贴合当下社会发展态势,以此吸引大众关注;应支持青年一代用个性化方式解读和表达传统文化,巧用网络语言,让传统文化再创作融入现代生活气息,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其实无论什么平台,戏曲演员要唱到观众心里都得下苦功夫。要想获得观众认可,文艺工作者追求的就绝不单单是外在的美,还有内在的美、思想的美和境界的美。这应当是我们为观众服务的一个标准。”孟广禄说。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蔡可心 实习生 单译锐 代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