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作风建设贵在讲认真(思想纵横)

时间:2025-05-14 10:0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改革发展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抓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讲认真。”认真,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将认真二字贯穿作风建设始终,才能真正实现作风的转变与提升。

在生活中,语言的模糊性有时是必要的。但放到工作中,如果含糊其辞成为习惯,就成了值得警惕的问题。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理论上可以”与“原则上不行”。“理论上可以”,有等一等、看一看的意思,不一定付诸行动,不保证最后结果;“原则上不行”,其实是留有空间、存有余地。这类含糊其辞的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讲认真、不负责任的作风。理论上该做之事可能沦为纸上空话,原则执行中的弹性空间可能变为灰色空间,长此以往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办好一件事后再办第二件事,让大家感到我们是能办成事的,而且是认真办事的。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以钉钉子精神持续纠治“四风”,推动党风政风社风焕然一新。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靠的就是讲认真、动真格。当前,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认真抓实、抓严上下功夫,就可以少一些“理论上可以”与“原则上不行”的虚风歪风,多一些干事创业的清风正气。

牢固树立“追求短实新、把话讲明白”的朴实文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实际工作中,有的热衷于“淡妆浓抹”,把本该通俗易懂的政策文件变得晦涩难懂,让人不知其意;有的充满“弦外之音”,过于宏观宽泛,不够精确,给后续执行留下“弹性空间”和“回旋余地”;有的“草盛豆苗稀”,洋洋数千言找不出几条具体部署,让基层陷入“草中找苗”的尴尬;等等。凡此种种的“大概其”“差不多”,让人看不懂、难执行,问起来只能得到“理论上可以”的结果。在出台政策文件时,只有把话讲明白、有准谱,才能增强政策的可信度、执行力,保障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牢固树立“真抓实干、一干到底”的务实作风。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提升中。在这一过程中,讲认真尤为重要。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往往十分具体且关系重大,大到关乎民生政策的落实,小到百姓生活中的点滴困扰,每一个问题都紧密关联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不讲认真,遇到困难绕道走,就难以洞察矛盾所在和群众的真实所需。只有秉持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深入基层一线,收集一手资料,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政策;只有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紧盯改革任务,才能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不变形走样,让改革发展红利真正惠及广大群众;只有始终保持认真钻研的精神,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模式,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开辟新局面。

牢固树立“严守铁规矩、把住硬杠杠”的过硬作风。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其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精度、效果取决于我们的认真程度。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将一盒茶叶、一顿宴请等视作“人情往来”,在思想防线上打开了缺口;个别单位在公务接待中,以“工作需要”为由突破标准,在办公用房整改时,通过“象征性腾退”等方式应付检查。这些都是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之心、不讲认真的表现,极易导致底线失守。党员干部要以不折不扣的认真劲儿,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漏洞,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同时,及时发现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整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着力消除“原则上不行、私下里可行”的寻租空间和灰色地带,真正把铁规矩、硬杠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4日 09 版)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