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携3.5万个offer赴沪背后 广东与“Z世代”一同答问“投资于人”

时间:2025-04-15 15:5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上海报道

“我是一名上海的毕业生,也是一名深圳的创业者。”在4月13日“百万英才汇南粤”上海站开幕活动上,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如此介绍自己。

陈宁的人生轨迹,确与上海、深圳两座城市紧紧缠绕:1993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2014年来到广东,在深圳创立云天励飞;2023年,云天励飞登陆上海科创板。

陈宁此行意在招揽人才,云天励飞带来了大模型工程师等近20个offer。此次活动,广东共751家企业参与、放出超3.5万个岗位,其中技术研发岗占比最高,集中于AI算法、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科学等领域。

“相信未来3至5年,人工智能时代的iPhone时刻会出现在深圳。”陈宁在演讲中对大湾区AI产业充满信心。不久前,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也表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而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

AI时代何以争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度出现“投资于人”,以期创造发展的人口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在AI、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取得先机。

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拿出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以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亦是答问“投资于人”。

2025届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多出生在1995年至2001年。为与更具个性的“Z世代”对话,上海站现场不仅出现了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还能抽取“王者荣耀”主题盲盒、平安大厦云际观光层门票,兼具科技感与松弛感。

当一座14万亿大省愿意调至与“Z世代”同频,用活力与温度托举青年人才,其收获的将不仅是GDP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定义权——因为最终促成AI时代“iPhone时刻”的,一定是这些年轻的“聪明大脑”。

(招聘会现场)

14万亿大省招引“百万”人才

“我们每年招聘应届生规模都在万人以上,2025届已累计签约超1000名博士。”

“从软件层面的人工智能算法、多模态大模型,到硬件层面的机械、机电、设计等都有需求,招聘人数较去年有超50%增长。”

上述两段话,分别出自比亚迪招聘总监许云龙,智平方创始人、CEO郭彦东。4月13日,二位跨越1400公里从深圳赴沪,只为等到新一批志同道合的“创新合伙人”。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拥有近100万名员工、11大研究院以及约11万名工程师,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的专利数量高达32项;智平方刚创立两年,却已是具身智能明星企业,掌握全栈AI系统能力,团队汇聚了来自微软、小鹏、OPPO、Momenta等国内外领先企业精英。

当前,广东已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雨林生态。以深圳为例,截至2024年,深圳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2家,密度居全国城市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1025家、95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有共同的特点——研发投入高,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大。这里说的人才不是单指高学历,而是高水平、应用型的技术研究人才。”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表示。

何以吸引人才?从“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到“来了就是深圳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东已有多年积累的优势和经验。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新增19.94万人,高居全国首位,常住非户籍人口占比超六成。

去年,广东GDP达14.16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深圳也以5.8%的GDP增速跑赢四大一线城市,拿下全国工业第一城、外贸第一城、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城,成为全国首个5万亿工业大市。

从宏观的区域经济体量,到微观的企业发展需求,广东具备了充分消化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故而,在今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百万英才汇南粤”重磅官宣,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

据悉,“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中将开展“2+N”重点招聘活动。“N城联动”首场活动选择了拥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上海,751家企业、超3.5万个优质岗位集中亮相。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访发现,现场既有华为、腾讯、比亚迪、招商局、深创投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央国企,也有优必选、众擎机器人、智平方等当下热度极高的深圳机器人“十三太保”,年薪50万元-100万元的岗位超4000个,100万元以上的岗位超800个,足见“粤式引才”之诚意。

AI时代更偏爱复合型人才

“有NLP深度学习模型研发经验”“有机械手正逆解算法经验”“熟悉ROS1/ROS2、有机器人行业相关经验者优先”……徘徊于各个展位前,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硕士生李同学不停揉搓着简历一角,紧张而不失幽默地对记者说:“看来广东不养闲人。”

数据显示,广东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占全省GDP比重超四成,其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与高科技、高薪相伴的,势必是相关企业对人才更高、更复合的要求。

许云龙分析道,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使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硬件领域,逐步转向计算机科学、算法开发等软件技术方向,行业愈发重视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随着智驾技术的发展,比亚迪对偏软件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郭彦东同样表示,具身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新兴的综合学科,“需要不同专业的人互相听懂彼此、认可彼此的工作,形成一个软硬件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这就考验人才跨学科工作的理解、沟通和表达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研一生刘同学告诉记者,她已向几家深圳机器人明星企业咨询并投递实习简历,“产业迭代太快,大学的专业设置与一线科技公司的需求有些错位。HR们建议我在科研项目、实习经历上多往AI和机器人方向靠,在AI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也是加分项,这些都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了“冰山上”的显性技能,郭彦东补充道,企业更看重的是“冰山下”,个人是否对新兴赛道有足够的兴趣和自驱力,“只有对研发工作真正感兴趣,才能在具身智能这样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上坚持下去。”

(机器人企业展位前)

有趣的是,除新能源汽车、具身智能等技术驱动型赛道外,金融、物流等传统行业也出现了人才需求AI化、复合化趋势。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公告显示,将招10名“AI定向生”,经过新员工系统培养,至分行信息技术部从事系统开发、AI技术研发、数字化产品设计落地和推广等工作,成长为“复合型的数字金融AI专家”。

盛业此番也带来一批AI相关的技术架构和开发类岗位,特别在AI大模型应用、大数据分析、智能风控等领域。

盛业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经理李凯稀介绍道,公司希望利用大数据分析、大模型推理、AI智能风控等科技手段,实现优质资产与普惠资金的精准匹配并提供增值服务。AI赋能下,去年盛业的平台科技服务收入增长超100%。相应地,盛业在AI研发和应用方向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增长50%以上。

与“Z世代”同频

i人还是e人?p人还是j人?在上海这场招聘会上,不少HR不再搬出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取而代之的是MBTI。

另一面,传统的白衬衣与黑西裤不再是求职者的着装主流,oversize连帽卫衣,“痛包”上或是别着《原神》、《鬼灭之刃》等动漫徽章,或是系着玲娜贝儿、卡皮巴拉公仔,个性化的装扮给了职场一点来自“00后”的震撼。

逐际动力人事负责人刘女士观察到,“00后”相比“90后”更关注企业文化,包括公司的管理模式、加班情况等。而在AI、机器人等新兴赛道,许多明星企业成立时间短,创始人本身也多为“80后”“90后”,管理风格更趋自由、人性化,因此更受“00后”青睐。

众擎机器人展位前,求职队伍始终未见缩短。就在招聘会前一周,拥有千万粉丝的美国网红“甲亢哥”来到深圳,与众擎人形机器人PM01激情“斗舞”,当日直播观看量破700万次。

“看完上周‘甲亢哥’在深圳的直播,又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同款机器人企业,就投递了一份简历,期待有机会到深圳工作。”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程同学告诉记者。

此次“百万英才汇南粤”上海站更是一次贴近“00后”话语体系与频率的大型秀场,不仅人形机器人、无人机、AI芯片、数码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悉数亮相,深圳还准备了“王者荣耀”主题盲盒、平安大厦free sky云际观光层门票等,邀请一众大学生提前“预览”这座年轻城市独特的科技感、松弛感。

(现场设有展览、互动抽奖等区域)

“2025年的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出生在1995年至2001年,他们是网络流行语说的‘Z世代’,我们的政策要更懂年轻人,要理解数字原住民需求。”深圳市人社局局长王楚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什么是“更懂年轻人”的政策?如在落户方面,深圳去年推出“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高效办”,在全国首次实现人才引进入户全流程网上办理,足不出户,最快24分钟成为深圳人;又如“落脚难”问题,深圳宣布为来深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的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至15天,用翻倍的时间托举“Z世代”的城市初体验。

对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深圳更是推出“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入库项目可获最高100万元研发资助支持,并享受“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场地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人才流动是市场化行为,但政府的公共服务创新可以优化人才要素的配置。当一个14万亿大省、一座科创强市愿意调至与“Z世代”相同的频率,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起跑线、为创业者搭建加速器,让每位年轻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创新自会生生不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