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AI变现:通信上市公司50家半年业绩透露什么?
时间:2025-09-08 20:34:00
时间:2025-09-08 20:34:00
50家通信上市公司,营收下降为16家,净利下降为22家。
随着半年业绩披露进入尾声,三大运营商和主要通信企业都已发布2025年半年财报。《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调研跟踪的“中国50家通信上市公司半年业绩”出炉。
50家通信上市公司总营收2.15万亿元,同比增长9.1%;50家企业总净利润为1777.27亿元,同比增长15.9%。50家企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运营商主营业务彰显强劲发展韧性。随着AI算力和AI应用大规模投入期的到来,算力产业链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50家净利增长15.9%
本次50家通信上市公司涵盖电信运营、计算、光通信、数据、无线通信、终端、综合通信设备与技术、通信建设与服务运维、网络设备与服务运维等9大类。在深圳交易所28家、上海交易所10家、香港交易所12家。
50家通信上市公司,营收增长企业为34家,营收下降为16家;净利增长为28家,净利下降为22家;盈利企业为42家,亏损企业为8家,亏损企业较去年增加1家。
50家公司中营收超2000亿元的有5家,分别为中国移动5437.69亿元、中国电信2694.22亿元、联想集团2337亿元、小米集团2272亿元和中国联通2002.02亿元。其中,中国移动营收同比下降,其余四家营收都同比上涨。尤其是小米集团和中国联通,都为首次中期营收突破2000亿元大关。
50家公司中,营收超百亿元的为23家,较上年增加4家;营收超50亿元的有30家,较上年增加2家。50家公司营收都超过20亿元。
50家企业营收均值为429亿元,超过营收均值的企业都集中在前10家企业中。50家企业净利均值为35.55亿元,超过净利均值的企业集中在前9家公司中。
三大运营商营收占比50家总营收为47.2%;净利润占比50家总净利润为63.9%。三大运营商主营业务稳健增长,保持了通信业的稳基石和链长角色。三大运营商主动舍弃低效、无效业务,聚焦主业高质量稳健发展,为利润的稳定增长提供基本支撑。谦询科技智库创始合伙人、清华x-lab创新导师龚斌认为,高质量发展周期下,运营商经营重点从“注重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提质降本增效,成本费用率整体下降,利于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利润侧增速有望显著优于收入侧增速表现。受益于经营效益提升及成本费用精细管控,净利润增速超预期。预计三大运营商全年业绩目标达成无虞,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
有基业长青,也有异军突起
营收增幅方面,营收上涨为34家,营收下滑为16家。营收增长最多的为新易盛,营收同比增长282.64%;其次为浪潮信息,增长90.05%;光讯科技和海光信息分别增长68.59%和45.21%。
净利润方面,50家公司中盈利公司为42家,亏损公司为8家。净利润前10企业为中国移动净利润842.35亿元、中国电信230.17亿元、小米集团228.3亿元、中国联通63.49亿元、中国铁塔57.57亿元、中兴通讯50.60亿元、联想集团42.24亿元、中际旭创39.95亿元、新易盛39.42亿元、正泰电器25.54亿元。
净利增长方面,50家公司中净利增长前十公司分别为共进股份,净利增长449.23%;新易盛净利增长355.68%;小米集团净利增长146%;移远通信净利增长125.03%;飞荣达净利增长118.54%;太极股份净利增长106.07%;光讯科技净利增长78.98%;中际旭创净利增长69.4%;星网锐捷净利增长69.32%;瑞声科技净利增长63.06%。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团、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同时进入利润前十、利润增长前十和营收增长前十,实现营收净利“双升”。
小米集团上半年营收达到2272.49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8.2%;净利润228.3亿元,涨幅更是高达146%,净利率也有10.05%。手机市占率连续20个季度保持全球前三,AIoT增长45%,智能电动汽车累计交付超30万台,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75.4%,“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加速推进。
光模块领域的中际旭创和新易盛都实现大幅增长。中际旭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89亿元,同比增长36.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95亿元,同比增长69.4%。作为全球主力光模块供应商,中际旭创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终端重点客户进一步增强资本开支加大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带来800G等高端光模块的需求显著增长,并加速了光模块向1.6T及以上速率的技术迭代。
新易盛也凭借高端光模块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拓展,营收突破百亿元,同比激增282.64%,实现净利润同比超350%的增长,海外营收占比达94.4%,充分受益于AI算力需求带来的行业红利。
光模块是国内稀缺的直接参与全球算力供应链体系的细分领域,在海外AI高速发展的背景下,800G光模块持续放量,1.6T产品进入批量阶段,光模块企业表现亮眼。随着国内光模块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海外重点客户进一步增加资本开支投入AI基础设施,相关企业将保持高速增长。
同时,移远通信、太极股份和光讯科技同时进入利润增长前十和营收增长前十。
2025年全球物联网行业需求持续向好,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化渗透加速,AI算力也从云侧向边缘和端侧扩散。以移远通信等为代表的物联网模组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多业务产品线布局、加快向AI转型。上半年LTE模组、车载模组、5G模组、GNSS模组、Wi-Fi模组、智能模组(接入大模型)等业务不断扩大,2025年业绩高速增长。
50家中有8家亏损企业,其中有3家由赢转亏,分别为普天科技亏损0.21亿元,佰维存储亏损2.26亿元,冠捷科技亏损4.92亿元。信科移动、迪信通、亚信科技和3家企业都亏损同比扩大,分别亏损0.62亿元、0.77亿元、1.98亿元。科大讯飞、维信诺同比减亏,亏损分别为2.39亿元、10.62亿元。
AI加速六方面增长
50家公司中,电信运营类企业营收均值和净利均值都最高,分别为2544亿元和2850.6亿元。营收均值第二位为综合通信设备与技术类,营收均值为410.43亿元。终端类营收均值为354.05亿元,通信建设与服务运维类营收均值为326.1亿元,计算类营收均值为289.16亿元,光通信类营收均值为139.06亿元,无线通信类营收均值为47.98亿元,数据类营收均值37.82亿元,网络设备与服务运维类营收均值为26.85亿元。
龚斌指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维持高景气,应用侧持续发力,头部CSP CAPEX今年保持高增,AI算力预期持续向上,英伟达GB300正式发货,ASIC出货有望加速放量,光模块、液冷等细分领域业绩增长最为明显。
预计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将达到3万亿美元至4万亿美元,对应未来五年CAGR达46%,需求指引进一步上调在算力基础设施持续投入的背景下,光模块市场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在AI算力增高(Scale-up)趋势下,光通信产业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技术迭代与需求升级共同推动行业迈向新阶段。
一方面,AI集群日趋模块化、分布式,GPU之间的互联延迟成为性能提升的瓶颈,高性能网络成为重要优化变量。另一方面,未来在更高性能集群需求下,为了避免GPU闲置等待通信的空转时间,产业客户可能需要同步部署相匹配的交换机组网方案,网络是AI系统性能释放的前提。在此背景下,光互联作为能够突破带宽、能耗等物理瓶颈的方案,未来将成为网络中支撑增长架构的关键技术。
Scale-up浪潮下,光通信产业链各环节将呈现梯次受益特征,从光芯片/组件到光纤光缆,再到设备与系统集成,整个产业生态都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龚斌认为,展望2025年全年,以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国内AI巨头进入AI算力和AI应用大规模投入期,海外巨头资本开支加速释放,AI Agent逐步完善,加快AI算力产业链六大方向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一是AIDC机房建设(AIDC机房、柴油发电机、风冷&液冷、变压器等); 二是 IT设备(国产AI芯片、AI服务器及电源); 三是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及芯片、光模块&光器件&CPO、AEC&铜缆、光纤光缆等); 四是 算力租赁; 五是 云计算平台; 六是 AI应用。
光通信方面,上半年以来,国内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下半年还将保持较好的需求增长,三季度处于明年算力方案选择和下一代产品迭代准备的阶段。3.2T NPO/CPO也在为下一代算力网络进行准备,国产算力进展有望加速。华工科技等国内光通信企业业绩增长也进入快车道。
网络设备方面,国内超节点进展超预期,核心增量在交换网络。国内厂商加速部署超节点方案,国内超节点渗透率进展较海外市场仅晚一年,国内超节点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Scale Up交换网络是超节点方案核心增量环节,国内Scale Up有望将交换机/交换芯片市场空间增厚一倍以上市场规模,Scale Up交换需求也将加速交换芯片国产化,国内交换芯片厂商正逐步实现技术追赶,有望实现国产化突围,Scale Up交换芯片的国产化进程有望复刻GPU国产化之路。中兴通讯、紫光股份、锐捷网络、盛科通信、菲菱科思等是这一趋势的主要受益者,预计下半年业绩兑现,相关营收大幅上升。
AIDC数据中心方面,海外CSP云厂Capex开支和收入形成闭环,AIDC建设加速升级,从千卡Hopper GPU兆瓦级数据中心扩展到目前的10万卡Blackwell GPU 100兆瓦级数据中心,未来将建设百万卡Rubin GPU的吉瓦级数据中心。国内AIDC上架持续,新项目陆续投产,润泽科技、科华数据、光环新网等IDC营收和利润实现高增。
AI服务器方面,受益于国内数字经济和AI算力发展,通信设备商需求提升,业绩稳健增长。
AI液冷/电源方面,AI服务器等设备功耗持续提升,海外及国内数据中心液冷散热趋势明显。
展望未来,卫星互联网、汽车智能网联、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深海科技、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方向为通信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的业绩弹性。
统筹、报告分析:崔亮亮
专家支持:清华x-lab创新导师 龚斌
图表制作:张曙念
编辑、校对:亮亮
指导: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