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冠军⑰|他从“听古仔”变“讲古佬”

时间:2025-05-12 07:17:00

在广州市越秀区熙熙攘攘的花市,舞台上一个身穿红色唐装、手持醒木的小男孩正声情并茂地讲述《五羊传说》,甚至模仿起故事中五羊衔穗的“咩咩”声。台下观众撑着伞,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他却越讲越起劲,引得小朋友纷纷凑近舞台。

这个讲起古来鬼马精灵的男孩,是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浩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的得意弟子。年仅11岁的他,已斩获2023年越秀区少先队“金钥匙万人读书”活动之第十届粤语讲古比赛冠军,并登上广府庙会、羊城书展等舞台,用稚嫩却铿锵的童声,为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

广州仔变“讲古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陈浩睿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仔,从小在家里就讲粤语。说起与粤语讲古的缘分,他说这始于爷爷给他“讲古仔”(粤语“讲故事”)。“小时候爷爷都用粤语给我讲故事,像《水浒传》《西游记》这些经典片段,他讲得特别生动,我每次都听得入迷。”他回忆道。地道的广州家庭氛围让他对粤语充满亲切感,而5岁时参加的少年宫语言艺术班,则为他打开了表演的大门。

上学后,陈浩睿报名参加了粤语小主持人班,跟随著名粤语主持人“飞哥仔”钟鸿飞学习做主持的技能,语言天赋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拓展。

真正点燃他热情的是越秀区少工委举办的粤语讲古大赛。当时,学校大队辅导员鼓励他参赛,他的爷爷也常说:“粤语是广州人的‘根’,不能丢。”于是,他开始跟着“粤语讲古”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老师学习。

2023年,他以一段《湾区反走私英雄》惊艳全场,作品中,他靠声音高低和眼神转换让角色“活”了过来,以“盏鬼趣致”传神的演绎,讲出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夺得总决赛第一名,成为了新一届越秀区少先队粤语“讲古大王”。

从“听古仔”到“讲古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一方面用粤语讲故事很有意思,像在演一台戏;另一方面希望能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陈浩睿说。

一副声音演尽众生相他私下反复琢磨

荣耀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刻苦。粤语讲古要求“一副声音演尽众生相”,这对孩子而言难度极高。陈浩睿提到,一开始学习最大的困难是发音和语调。粤语有大量谚语、俚语、歇后语和俗语,有时候会念错。此外,除了用一副声音驾驭所有角色,还要在没有任何配乐和功效的协助下,模拟场景的声效。语调也是难点,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不同人物,都要靠声音表现,但他一紧张就容易“平铺直叙”。学习和练习粤语讲古的过程很辛苦也很枯燥,但陈浩睿深知,“讲古人必须要讲出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观众,产生共鸣。”

陈浩睿记得练习《单刀赴会》时,关羽的威严和鲁肃的谨慎需通过语调区分,“‘关’字要沉丹田,‘鲁’字得带颤音”。为了练好,每天放学后,他会跟着录音反复练习,一句一句模仿老师的语调;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手势和表情,一个字一个字地“磨”;他还用手机录下自己的表演,反复听哪里需要改进。练习拍醒木时,有时高拍,有时低拍,讲到最后时一拍,让观众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最让陈浩睿难忘的是2024年越秀花市的开幕式表演。开演前突降大雨,导演问他是否取消,他抓起醒木跳上舞台:“桌子摆好了,观众还在,我不能当缩头乌龟!”表演中,他故意在惊险处停顿,用醒木“啪”的一声,雨声中响起一片叫好声。“那一刻我特别感动,觉得再难也要把故事讲完。表演结束后,有个老爷爷还夸我‘后生仔有骨气,讲得真不错’,让我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用粤语讲科技让青少年喜欢上粤语讲古

“老一辈‘讲古佬’能脱稿讲两小时,但现代人注意力只有几分钟。”陈浩睿认为传统艺术需与时俱进。他与师父尝试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表演讲古,并把现代生活融入传统讲古里,比如用粤语讲科技、讲环保,让青少年也能喜欢粤语讲古。

不过,现在学习粤语讲古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陈浩睿担心以后没人会“讲古”了。陈浩睿的师父彭嘉志也曾表示,粤语说书到他这一代还在全职从业的极少,师父一辈现在剩下两人,年纪都已经七十多岁,中间没有四五十岁的传承人。他希望弟子能建起广州的“德云社”,培养更多的粤语说书人才,并结合现代观众的观看习惯和接受习惯的转变,通过新媒体传播、视频制作、活动直播等多种形式推广粤语说书。

作为“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陈浩睿就读的东山培正小学为陈浩睿等对非遗传承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校内外活动的展示平台,邀请彭嘉志、曾昭鸿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进校辅导,并通过社团活动深化实践,打造沉浸式非遗学习场景。

师父彭嘉志对陈浩睿寄予厚望:“睿仔很有表演的欲望,而且感受到他内心很要强,这是一种想进步、想做得更好的动力。印象深刻的是他学技巧领悟得特别快,不怕出丑和出错。有一次教他一段《三国演义》作品里的贯口,我说:‘有难度,慢慢来。’当时还担心他畏难,谁知他很敢冲去练。就是不怕丢脸,不怕做不好,有种要强的蛮劲。现在那个段子练得不错,每次表演的时候,都会博得大家的掌声。”

“比佢例一例,唔使食广东米,比佢铲一铲,买定四块半板。”讲古桌后,陈浩睿突然拍响醒木,讲起“古仔”《单刀赴会》,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地道的俚语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这个在传统与现代间自由穿梭的少年,正用他的方式证明:“文化是活的,只有一代代传下去,才能一直发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廖雪明

海报设计/张妍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