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投医”能够“报”来惊喜吗
时间:2025-07-08 12:15:00
时间:2025-07-08 12:15:00
48岁的王国金最近这几天心里终于踏实了一点儿,因为女儿的高考志愿报完了。
王国金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前些天,女儿的高考分数出来了,考了620多分。
“全家都替孩子高兴,没想到考得这么好。”王国金说。
可高兴过后,一个很现实又紧迫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女儿的志愿该怎么报。
5000元钱买心安
王国金总说自己是个农村汉子,当年初中都没毕业。
这些年,对于女儿的学习,他和妻子能提供的只有钱。
“我们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在学习上给孩子帮助不了多少。”王国金说,孩子能考出这样的成绩,他们很为孩子高兴。
但对于孩子的志愿该如何报,他是一无所知。
为了孩子报志愿的事儿,王国金和女儿沟通过,女儿有自己想学的专业。
“可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听她的。”王国金说,他也咨询过孩子的班主任。
“老师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但毕竟是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事儿,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孩子和我们手里。”王国金说,报志愿的那些天,他都没有去上班,请假在家研究孩子的志愿报考书。
“那么厚的一本书,说实话,我也看不太明白。”王国金说,为了孩子报志愿的事儿,他还给几个在外地工作、上过大学的亲戚打过电话。
“可他们给出的意见也都不太一样,说来说去我们还是拿不定主意。”王国金说。
直到女儿跟他说,不然找专门的报志愿机构看看。
王国金说,女儿一直没跟他们说可以找机构报志愿,是怕浪费家里的钱。
得知可以到机构咨询报志愿时,王国金眼前一亮。
“可到市里的机构一打听,便宜的2000多元,贵的要一万来块钱,中等的5000元左右。”王国金说,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收费5000元的机构。
“我看机构里的老师,就是把孩子的成绩、喜欢的专业输入电脑里,过几分钟电脑上会出现一些学校供选择。”王国金说,机构的老师会根据这些名单上的学校,给讲解分析这些学校的利弊。
“机构的老师还给出了一些报考技巧和提示。”王国金说,在他一个外行人听来,很是专业。
“后来我和女儿一交流,觉得这老师说得比较靠谱,就交了5000元钱,也基本按照机构给出的意见报志愿了。”王国金说,其实他也不知道这样做靠谱不靠谱。
“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行的家长,觉得给孩子花钱了,就会在心理上有所慰藉,至少没有愧对孩子。”王国金说,也有人跟他说过机构不靠谱,但对于像他这样在学习上帮不上孩子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心安了。
AI报志愿靠谱吗
市民王帅的儿子今年参加了高考,他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在使用AI报志愿软件。
“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方便快捷,利用大数据分析,感觉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王帅说,他给孩子用了一款AI报志愿软件,按照软件的推荐填报了志愿。
软件依据孩子的分数、位次,结合历年高校录取数据,给出了一系列“冲稳保”的院校和专业推荐,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这让王帅觉得十分高效。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家长在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喜欢用AI软件。AI报志愿软件种类繁多,功能也大同小异。
一个网站上的AI志愿报考助手,可以根据考生的省份、分数、选科等信息,快速给出“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类志愿填报推荐。
家长只需要在软件上输入孩子想学习的专业,就会有很多所学校可供选择。
一款报考志愿APP上,考生只需填入成绩,选择或写明个人兴趣偏好,短短5到10分钟,围绕成绩位次、兴趣、地域、未来就业倾向等各个方面,就设计出“冲稳保”不同梯度的志愿填报方案,并生成专业志愿报告。
记者通过查询了解到,这些软件大多声称拥有海量的高校数据和先进的算法,能够根据考生的分数、位次、兴趣爱好等因素,为考生提供个性化的志愿填报方案。
有的软件还打出“一键填报,轻松上名校”“不浪费一分,精准填报”等宣传口号,吸引不少家长关注。
在购物平台上,有的商家也推出了“志愿卡”的商品。购买完该商品后,可以获得账号和密码,输入账号和密码之后,就可以输入分数等填报志愿。
记者看到,该商品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单以上。这些“志愿卡”的售价有98元到300元不等。
在该商品的用户评论上,有人评价说:“便于了解各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有的人评价说:“作用并不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家长反映说,部分AI报志愿软件存在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市民刘辉使用一款AI软件为孩子填报志愿时,发现软件推荐的某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后来我通过其他渠道查询才发现,这款软件的数据已经过时,差点耽误孩子的志愿填报。”刘辉无奈地说。
然而,这些报志愿的方式真如宣传的那般可靠吗?对此,一名高中老师表示,AI报志愿软件、“志愿卡”等可以作为参考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
“过来人”的建议
近日,家住运河区中心家园小区的韩爱民接到了一位同事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非常急切:“你家儿子去年报志愿选的机构怎么样?靠谱吗?”这熟悉的问题,瞬间让韩爱民思绪飘回到去年的夏天。
作为一名“过来人”,韩爱民深知高考志愿填报时的迷茫与焦虑。“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如同复杂的迷宫,让无数家长和考生理不清头绪。
96个志愿,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填报系统里,韩爱民第一次点开时,只觉得脑袋发蒙,那些专业名称、院校代码,像是无数个小问号,在眼前晃来晃去。
“选择性更大了,但也更迷茫了,很希望能有懂的人可以咨询一下。”韩爱民清楚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在儿子高考前一个月,她便四处打听,最终选定了一家志愿填报机构,还预交了4980元的费用。那时的她,满心期待着机构能成为儿子志愿填报的“指路明灯”。
高考结束后,机构组织了一场志愿填报讲座。
韩爱民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现场,教室里已经坐了30多位家长,大家脸上都带着同样的期待与不安。
“看来,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投资,很多家长都舍得。”韩爱民看着讲座现场那些认真的家长,不禁感慨。
讲座中,讲师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志愿填报的技巧,从“冲稳保”策略,到如何利用数据筛选院校,家长们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可听着听着,韩爱民却发现,很多内容都似懂非懂,那些复杂的数据模型,让她越发觉得迷茫。
儿子高考成绩出来了,490分,高出本科分数线42分。这个分数不算突出,却也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
韩爱民一边和志愿咨询师沟通,一边请了几天假,专门在家研究志愿填报。她守着电脑,逐个查看学校官网,从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上下载数据,对比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专业就业率。
随着了解的增多,她发现,原来咨询师所说的很多知识,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分析,也能摸出些门道。
在深入研究后,她对机构的依赖渐渐减弱。
结合高考咨询师给出的报考方案,韩爱民根据儿子的兴趣——喜欢鼓捣机械模型,对工科类专业感兴趣,又调整了志愿顺序,把那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突出的院校,往前排了排。
最终确定提交报名表后,韩爱民心里既有对机构辅助的感谢,也有自己研究后的踏实。在儿子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韩爱民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下来。
因此,韩爱民给同事的建议就是:“不论是否花钱选择志愿填报机构,家长也要懂得一些志愿填报的规则和方法,不能‘病急乱投医’,盲目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别人身上。”
家长做足功课
在填报志愿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依赖机构或者报考软件等。市民杨先生的儿子今年高考考了600多分。杨先生深知,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高考本身。万一没报好,儿子这辛苦考来的分数可就浪费了。
其实早在儿子备战高考那会儿,杨先生就开始琢磨志愿填报的事儿了。
他经常和有高考志愿填报经验的家长交流报志愿的门道,一有空就上网查看各种报志愿的攻略,还特别留意儿子对哪些大学、哪些专业感兴趣,然后查询学校以及专业的信息。
儿子高考结束后,杨先生直接开启“战斗模式”。他通过权威网站收集信息,还找了有经验的人员咨询。结合孩子的分数、位次、兴趣等,他初筛出了一些学校和专业。
光自己研究还不够,杨先生和家人开了“家庭会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杨先生把自己整理的信息,和妻子、儿子一起反复筛选。他们综合考虑多种情况,最终确定了志愿填报方案。
杨先生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家长图省事,直接花钱找机构报志愿。可我觉得,孩子的未来这么重要,当家长的不能当甩手掌柜,只有自己多花心思研究,报志愿的时候心里才有底。”
市民赵女士家的小女儿今年也参加了高考。这已经是赵女士第二次陪着孩子填报志愿了,比起那些“新手家长”,她有一些经验。
说起第一次陪大女儿填报志愿的经历,赵女士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她一有空就埋头查资料、分析数据、研究报考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女儿最后顺利被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录取,这让赵女士特别有成就感。
这回轮到小女儿高考,虽然有了经验,但赵女士一点也没放松。从去年开始,她就又一头扎进了志愿填报的“学习海洋”,听课,加入微信群,研究招生政策,密切关注高校专业的新变化,还专门研究当下热门行业的发展趋势。
赵女士对小女儿的脾气性格、学习优势再熟悉不过了。根据这些,她重点关注了一些女儿感兴趣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在不同高校的往年录取分数线、今年省内招生人数等都列出来,仔仔细细地对比分析。除了专业,她还考虑高校的地理位置,毕竟城市的发展机会、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她又找了志愿填报老师帮忙参谋。经过一番精心谋划,赵女士终于为小女儿确定了一份志愿填报方案。
(记者 祁晓娟 吴艳 张丹 李小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