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他一句话,诸葛亮才明白他傻都是装的

时间:2023-04-04 10:02:27

人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你可知这是对谁的评价?

其实这正是三国时期的后主刘禅,世人常批判他昏庸无能,给人的感觉痴痴傻傻。

可在诸葛亮临终前,他却只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你死后你的家人怎么办?

这句话不禁让诸葛亮大悟,原来阿斗的傻都是装的。此话何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斗降世——“天选之子”

刘禅,乃刘备之子,是刘备之妾室甘夫人所生。据说夜里在甘夫人生下刘禅之时,屋顶突然飞来一只白鹤,高鸣40余声。

从某种迷信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上天给的旨意,刘禅就是未来的“天选之子”。

果然,后来刘禅真的在位40年。

而刘禅乳名为阿斗,也是甘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仰吞北斗,所以为其取名为阿斗。

不知阿斗这个名字是否吉利,“斗”字的确暗示了阿斗的命运。

刘禅出生的时候,正是他的父亲刘备打天下的时候。

刘备的一生可谓是在战争中度过,官渡之战失败后,他投靠刘表,虽然刘表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苦于没有机会大展身手。于是他广纳贤才,时刻想着厚积薄发,从而反败为胜。

在投靠刘表的几年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对日后刘备有了极大的帮助。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众所周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一心想兴复汉室,于是他到处求贤纳士,希望找到更多的贤才跟他一起打天下。

有人向他推荐,说是有一人名叫诸葛亮,他才华横溢,又有见识,于是刘备和关羽还有张飞一起带着礼物去拜访诸葛亮,谁知不凑巧,三人达到他的茅屋之后,发现诸葛亮不在家,三人只能扫兴而归。

不久,三人再次拜访,结果天不遂人愿,又没有见到诸葛亮。

第三次,刘备还想再去,张飞和关羽拦住他,说是不需要刘备亲自去,他们前往即可。刘备呵斥二人后,三人又再次前往。

这一次,诸葛亮虽在家,但是在家睡觉,于是刘备没有打扰,在门外一直站到诸葛亮起来。

诸葛亮见刘备诚意非凡,又是能干大事的人,于是欣然同意为他谋划。两人相见甚欢,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帮他打天下。

诸葛亮运筹帷幄,在刘备要被曹操打败的时候,他说服孙权联盟,共同抗击曹操,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后刘琦病死,刘备接管荆州大权,也是在这个时候,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白帝城托孤

刘备一生都在战争,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战争是东吴之战,而东吴之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他生命的终结。

章武三年春,刘备病逝,特召诸葛亮到近前,此时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刘禅,虽然他已经17岁,尚是一个成年人了。

他对诸葛亮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过十倍曹丕,有他在一定能成大事。

原文表达如果觉得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可以做主替换他。这句话无疑是给了诸葛亮最大的权利。

诸葛亮只回了一句:“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臣之节,继之以死。”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忠诚。

后刘备告诫刘禅要像对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刘禅之后果然听从父命,非常尊敬信任诸葛亮,但是等于是放弃了自己君王的权利。

遵从刘备的遗旨后,其实刘禅发现自己也乐得自在,因为诸葛亮大权在握,似乎没有他什么事情了。

世人都说刘禅是昏庸无能,不理朝事,现在想来,有诸葛亮这么强大的丞相在朝,刘禅能干什么呢?

怕是也只能养尊处优了,不知道诸葛亮是否明白这个道理,刘禅没有用武之地,是不是也存在他这个丞相太优秀了呢?

为完成“先帝意”,诸葛亮鞠躬尽瘁教导刘禅。

首先,诸葛亮要求刘禅多读圣贤书,特别给他增加了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如《申子》、《韩非子》、《管子》。旨在教他依法治国,懂得权衡利弊。

毕竟在战争纷乱的年代,自保也是一门艺术。

而且在诸葛亮所做《出师表》中也能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期许:比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告诫刘禅应当有远大的志向,不要看轻自己,要善听谏言,不要让忠臣失望。

再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为刘禅推荐了忠臣良将,希望他遇事情能够跟他们多商量,这样可以弥补不足。

从《出师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诸葛亮尽心辅佐,一来是为了报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同时也想通过自己改变当今混乱的局面。

可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以前觉得儿时的刘禅聪明过人,现在怎么看都觉得他在治理国家这方面并不上心。

在教导刘禅的同时,诸葛亮不忘完成先帝的另一个遗愿,即北伐!

刘备在世的时候就没有北伐成功,诸葛亮自然应该奋力一搏,而且曹魏现在已经日渐强大,如果不先发制人,怕是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北伐,在228-234年,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但是成效甚微,只有一次取得成功,在他北伐的这些年,他一直派自己的心腹继续辅佐刘禅。

为什么诸葛亮会屡次北伐失败呢?

当年,刘备在与吴国之战中,已经消耗了众多精兵强将,虽然诸葛亮修养生息,但是人员终究不足。其次,粮草不济,据说有一次在粮草补给中,后方的人竟然因为喝多酒而误了粮草。

众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

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终于倒下了,他虽没有完成自己和先帝的遗愿,但是也算是力挽狂澜了。

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问道:“丞相百年之后,子嗣应该如何安排?”

看似简单,但其实是刘禅对诸葛亮的试探。

毕竟丞相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想知道诸葛亮是否有意将相位传于自己的孩子?

怪不得诸葛亮后背发凉,看似平庸的刘禅竟然能问出这么深远的问题,他明白多年来刘禅一直对他心存忌惮,虽是遵父遗旨,但是刘禅心中并不是全然无想法。

诸葛亮回复道:“臣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足以我子孙后代吃喝用度。”

这个时候,诸葛亮怕是才明白刘禅并不傻。

诸葛亮病逝之后,刘禅竟然还在位近30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这个时候如果还说刘禅昏庸无能,只知道养尊处优,是万万不对的,要知道,诸葛亮病逝之后,他的心腹也已经有很多不在世的,如果不是刘禅靠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支撑这么长时间的。

只能说诸葛亮教得好,刘禅也学得好,才足以坚持这么长时间。

刘禅投降——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魏国开战蜀国,而这一次,刘禅直接选择投降。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朝中大臣羸弱不堪,想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朝中投降派占比更大,而且对于刘禅来说,他的在位时间远比任何一位君主都长了,所以他也无所求了。

刘禅被俘虏后,一次,在酒宴当中,司马昭命人表演蜀地舞蹈,众人落泪,只有刘禅欢喜非常。

司马昭有意试探,是否还想回蜀地。

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因为他这一句话,司马昭放过了他,并对他放下了戒心,死后封他为“安乐公”。

或许只有刘禅自己才懂失去家国的痛苦,但是如果家国已经没有了,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吗?

或许刘禅的乐不思蜀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