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是什么意思古文(论君臣关系中的纳谏行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初探)

时间:2024-11-12 08:52:56


文 |明律言法

编辑 |明律言法


前言

纳谏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诞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早期,在周朝时期,纳谏的概念就已经存在,是一种在政治体制中指导君主决策的重要机制。

在《礼记》中,即可见到纳谏的相关规定和文化内涵,而在战国时期,达到了史前终点的儒家思想则明确规定了君子的纳谏义务,使得纳谏的作用更加明显


什么是纳谏行为?

纳谏行为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指臣子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君王做出有益的决策,向君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纳谏的行为需要建立在君臣之间的信任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之上。

在中国古代,纳谏一直被视为忠臣的义务和使命,可以促进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也有利于君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纳谏的方式和种类


谏的行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被确认、肯定,是承认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君在行为上有犯错误的可能性,在思想和治国策略上也会出现偏差与失误,为了政权的稳固,需要广开言论,集思广益,借助群臣的力量,在中国古代,群臣向国君进谏的方式主要有:

(一)谏诤,即在公众场合口头向国君提建议,范围涉及国君的行为和施政得失,对言官的身份没什么严格限制,凡三公九卿、地方守相令长都可直接对国君劝善讽过,就某些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建议。

(二)奏疏,它是通过文字上陈下情,审时度势,呈献书面建议或批评,如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九条”,耶律楚材向窝阔台上陈《便宜一十八事》等。

会议讨论,它是由国君出席并主持,由公卿大夫百官群僚出席的大型辩论会,在会上,文武百官可就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或建议,如汉昭帝始元六年的盐铁官营讨论会。

不管臣下采取何种途径向国君进言,其目的主要是使自己的建议、主张让国君听得进去,起到辅政的作用,可是,君主不是一个模式,君主与君主之间,其个性特征、品质品德、才学水平也有高低优劣之分,既为人臣,圣君得侍侯,中君也得侍侯,即使面对的是一个暴君如果你想救民于水火,认真履行臣下的职责,更得好好地侍侯

因此,为臣者要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对国君有些帮助,又不会危及自身,就必须好好地掌握纳谏的技巧,纳谏就技巧、方法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直谏,直谏即单刀直入的劝说方法,指的是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取最短的途径直陈己见,或集中力量于命题的要害,使之疏于防范,从而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劝说的效果,如齐景公的一条猎狗死了,景公下令为狗装棺材,并在朝内为狗举行祭祀活动,晏子入朝谏阻,可景公却说:“此乃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无非想借此同左右寻求一点开心罢了”

(二)曲谏,曲谏是一种含蓄委婉的劝说手段,它可以表现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事实当作故事说,明白的说得玄乎其玄,意在说别人先扯上自己,意在批评却先说上一大堆废话、好话,道理通过形象来比喻等等。

可以说,曲谏凝聚着极为丰富的中国法律文化一种从战战兢兢、窘窘迫迫的专制境地里开放出的智慧文化;一种在个体生存欲望与社会责任之间折衷的法律文化。


纳谏的作用


不管臣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方式向国君进言劝谏,也不论其谏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谏的行为从性质上讲是极大忠诚的表现。

它是阳谋而不是阴谋,尽管它有时会伤害到君主的颜面,叫他下不了台,本质上却是小骂大帮忙,有百利而无一害,纵观纳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

主要有:(一)纳谏作为发展公众舆论的一种方法,对国君的专制权力起着一定的监督作用,晏子早就说过:“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下无言则谓之暗,上无闻则谓之聋,聋暗非害国家而如何也?作为君主,如果没有部下敢提不同意见,没有一个部下忠心追随你,国君成了孤家寡人,成了聋子,不灭亡,才是怪事。

因此,有所作为的国君都是尽量从制度上保证广开言路,发挥大小官员的谏诤作用,以便兼听博取,共同切磋,保证专制权力在运作中不致太离谱、太荒谬,如唐太宗所说:“人欲自明,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为了能听到部下的不同建议,做到兼听则明,鼓励臣下敢于直言,他特下诏:“皇帝之令,如有不合时宜之处,大小官吏应该指出,不得什么都顺从上面的旨意去办。”

为了解决臣下进谏的后顾之忧。他还健全了封驳制度,反对臣下盲目“顺旨施行”,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废格诏令罪,而且在法制上严格区分直谏与诽谤罪的界线,因而,贞观时期,谏臣济济,臣下勇于畅所欲言,君臣共商国事蔚然成风。

可以说,贞观之治离不开群臣对国君专制权力运作的有效监督,如果没有魏征、房玄龄、文德太后等在太宗身边忠言劝谏,使唐太宗打消许多荒唐的想法和举措,而是听任唐太宗的唯我独尊,为所欲为,任皇权恣意发展,贞观之治也就变成贞观之乱了。


(二)纳谏有助于统治者作出明智的决择并提供决择的机会,纳谏作为士大夫向君主进言的一种手段,对于活跃治国思想,改善治国策略,作出明智的决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古代社会各国国君对言官、谏臣的重视,士大夫们不会十年寒窗,苦读诗书,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被国君朝见、策问、

如果没有赋予士大夫们发表治国思想主张、建议的权利,作为卫国人的商鞅不会离魏去魏,拜李悝为师,当其主张、思想不被魏国国君所接受时,便又离魏去秦;也不会有孔子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而周游列国。

(三)纳谏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在君主专制社会,朕即国家,最高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欲,甚至为了不是理由的理由,会随心所欲,干出一些荒谬绝伦的事情,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同时,“智者千谋,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无论国君有多高明,总会有思维死角,所以,最高统治者能够谦下,采纳群臣建议,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是非常有益的。


纳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纳谏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纳谏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和行为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纳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起到制衡君主权力的机制,纳谏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维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对纳谏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它对于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纳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承载着一种人文精神,纳谏行为强调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人才和尊重智慧的传统,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仁政”“德政”的文化价值观念。


此外,纳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纳谏需要纳谏人具有诚信和勇气,需要他们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是一种道德上的高地,纳谏还需要纳谏人具有较为高的道德品质,如忠诚、正直、勇敢和气节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纳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具有政治、人文和道德等多重意义,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提高现代中国社会的治理水平与文明素养。

论纳谏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纳谏在政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君主决策:纳谏者常常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掌握和深刻的思考,为君主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君主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促进国家政治稳定:纳谏行为可以分散君主决策中的权力和风险,避免了君主的独裁行为和错误决策,从而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


3.保障君臣关系:纳谏行为可以加强君臣之间的信任和沟通,使得君主更加容易接受并采纳臣子的建议,同时也可以避免了君臣之间的猜忌和对立。


4.增强国家的执政能力:纳谏可以帮助国家实现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治理,提高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纳谏行为的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


首先,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更加广泛和群众化的纳谏方式,除了传统的直接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外,现代社会还可以通过公开信、网络意见征集、政策建议平台等形式进行纳谏,这些方式更加直接和便捷,可以更加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提高纳谏的效率和效果。


其次,现代社会的纳谏行为更加注重研究和分析,相比于古代时期,现代社会对于国家发展和治理等问题的认识更加科学和深入,因此纳谏行为也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以期提供更加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第三,现代社会对于纳谏的接受和实施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效果,在古代时期,纳谏更多的是属于君主的个人决策,而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制定往往需要更多的层级和程序,因此纳谏需要更多的层面和部门的协同合作,方能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

最后,现代社会的纳谏机制更加注重公正和民主,现代社会的民主制度和自由主义观念推动了纳谏行为更加公正、开放和多元化,一方面,纳谏需要更多的来自不同群体、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地域的意见;另一方面,纳谏更加强调民主机制的参与和监督,以期达到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政策决策。

结论

综上所述,君臣关系中的纳谏行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纳谏都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秩序的原则,值得更加重视和推广,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纳谏的方式和渠道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纳谏模式,以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君臣关系及其价值观研究》,作者:马国萍

2.《清代君臣关系与个性:以纳谏制度为中心》,作者:盛泽谷

3.《中国古代纳谏制度研究》,作者:许士元

4.《从建言纳谏到法治规制:中国传统君臣关系演变研究》,作者:孔庆海

5.《中国古代纳谏制度研究述评》,作者:周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