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时评|读书始终是一件安安静静的事

时间:2025-04-24 06:42:00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连日来,围绕着读书主题而举办各种活动和分享会的消息不绝于耳。

毋庸置疑,合适得体的读书活动有利于营造全民读书的氛围,有益的读书方法。然而,有一些活动流于热闹造势,颇有现代人旅游“打卡”之风。加上网上各大平台直播带货式的知识推销,算法推荐的“五分钟读完一本书”快餐阅读,更显当下一些人浮躁的阅读习气。

无论读书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它归根结底是具体个人的提升过程,安安静静地读书才是本分。

中国文人自古深谙静读之道。范仲淹在南郡书院求学时,每日煮一锅粟米粥,待其凝结后划为四块,伴着腌菜静读终日。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竹林中练字,蝉鸣渐息时方觉墨染池水。这些被历史铭记的读书人,从不追求书斋外的热闹,而是将全部心神凝注于字里行间。

现代技术正在重塑阅读的形态。电子书签自动记录阅读进度,智能设备不断推送关联资讯,社交平台时刻展示他人的批注。这些便利背后,一定意义上又是一种干扰与割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正在丧失沉浸的能力。”当我们习惯在短视频解说与原著之间来回跳转,在电子书页面上留下零散的划线,那些需要静气品味的文字,成为了漂浮在信息海洋上的碎片。

真正的阅读需要构建对抗喧嚣的精神堡垒。钱锺书在清华园读书时,总要在案头燃一支线香,青烟袅袅间将思维沉入典籍深处。博尔赫斯失明后,依然每天触摸盲文诗集,在黑暗中重构文字的光影。这些智者的书房里没有打卡拍照的装饰,却留下了人类最珍贵的思想印记。

依然记得那个物资贫乏、读本稀缺的年代,为借到一本好书,往往不惜脚力和脸面。今天,现代人缺少的不是书籍或其他的阅读信息,而是抑制内心浮躁的阅读时空。当我们合上手机推送的阅读榜单,关掉直播间的知识叫卖,或许能在某个时段重新听见纸页翻动的声音——那是人类文明最本真的心跳,是穿越时空的智慧私语,更是每个渴望真知者必须守护的精神仪式。静读之妙,正在于这份超越时空的孤独与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