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权云:一家三代养蜂人 甜蜜事业做得“蜂”生水起
时间:2025-04-04 09:07:00
时间:2025-04-04 09:07:00
4月初,黔西南州兴仁市城北街道锁寨村蜜蜂养殖基地内,数十个蜂箱有序摆放,不时有蜜蜂飞进飞出,热火朝天地酿着蜂蜜。
汤权云和妹妹汤启萍正逐一察看蜜蜂繁殖情况,小心翼翼地掀开蜂箱盖,眼疾手快地取出巢础,然后割蜜。
说起养殖蜜蜂的汤权云,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名气,今年45岁的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养殖蜜蜂。“听我父亲汤精国说,我爷爷从1956年开始养蜂,后来我父亲学会了这门手艺。但他们所采用的是传统的养蜂技术,每年的蜂蜜产量并不高。”
在汤权云的记忆里,老家的房前屋后一直有几桶蜜蜂,多的时候有十几桶。
早上九点,忙完家务,汤权云就来到蜂巢旁,检查蜜蜂“出勤”情况,“蜜蜂进出有序,不扎堆,不乱飞,就说明这一个蜂巢蜜蜂是正常的。”
如汤权云所言,一大早蜜蜂们就开始“忙”起来了,它们飞越高山河谷,穿越丛林,酿百花为蜜。
每年5月到8月。检查重点则是防止马蜂入侵。“马蜂会偷蜂蜜,还会咬死小蜜蜂,一旦发现必须处理了。”
中午11:30到下午3点关注蜜蜂分家。
上午10点到下午四点是割蜜的时间。
……
在汤权云心中,有一本“笔记”,指导他每天的工作。这来源于他善于在总结中提高,并不断改进蜜蜂养殖的方法。
“2016年,我们开始专业化养殖,在网上购买巢础,用这种方式一年蜂蜜可以比原来多3倍,一年一桶蜂蜜可以割30多斤。”汤权云也正式成为汤家第三代养蜂人,从小就看着父亲养蜂,汤权云早已将蜂箱摆放、分箱、采糖等中蜂养殖技术熟记于心。
春季,周边的油菜花、桃花等蜜源丰富,汤权云又改良技术,采用新式蜂箱养殖,蜂蜜产量得到提高,汤权云的养蜂事业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一旁,汤启萍割下了一块蜂蜜,“快来尝尝,太甜了。”
“是不是很甜?”汤权云笑着说,我们蜂蜜是一等一的佳品。汤权云从随身袋子里拿出专业测量工具,波美度值42度,这个已经很好了。
记者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波美度可简单理解为蜂蜜的浓度,指蜂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百分含量,可以表达蜂蜜的含糖量和含水量。一级品蜂蜜含水量≤20%,波美度达到41.6度以上,而二级品蜂蜜含水量≤24%,波美度在40度左右。
接过汤启萍从蜂房旁现采的“生蜜”,深山花蜜状态黏稠但色泽黄亮,在阳光照射下,仿佛缓缓流淌的琥珀。“上乘的蜂蜜拉丝而不中断,他们蜂蜜蕴含的淀粉活性酶是一般蜂蜜的2倍以上。”汤启萍介绍说,每一滴蜂蜜都来之不易,凝聚着乡亲们的智慧和汗水。
将盆装满后,汤启萍用刀刮去白色的蜡盖,将蜂框放入摇蜜机中转动,晶莹剔透的蜂蜜便伴随着块状蜂蜡从蜂巢内流出来。经过过滤后装罐打包出售,
“我们品质比较好的,零售价格可以买到100到120元一斤。”汤启萍记者。
如今开上了小轿车,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汤权云养蜂富裕了,从2019年起,汤权云就决定把养蜂技术免费教给村民,在兴仁市残联的协调下,汤权云已经帮助大山、下山、巴铃等乡镇的80多户人家养殖蜜蜂400多箱。在汤权云、汤启萍等人的带领下,目前全村蜜蜂养殖户有14户,养殖蜂蜜480箱。
2020年,吴绍奎就是在汤权云带领下发展起来蜜蜂养殖,从1箱,发展到4箱,如今吴绍奎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了20箱,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如今,汤权云等人养蜂酿蜜远销北京、上海等地,这段时间全村销售蜂蜜收入就可以突破48万元,养蜂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编辑 钱星星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