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焊将”周兰平 “焊花”绘就千里坦途
时间:2025-05-26 08:37:00
时间:2025-05-26 08:37:00
周兰平创新焊接工艺,从源头上筑牢质量防线。
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王绍芬 通讯员张伟明 吴杰)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黄龙山焊轨基地,有一名“女焊将”:她以焊花为笔、钢轨为卷,10余年扎根生产一线,于火花飞溅处精准把控钢轨焊接参数,全程17道工序如行云流水,用精湛技艺将百米短轨锻造成500米“长龙”,让钢轨“无缝生长”。她就是焊轨工程师周兰平,一名用匠心守护“流动中国”的铁路“守关人”。
生产线上练就“火眼金睛”
钢轨是铁路的“骨骼”,更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命脉。鲜为人知的是,每根出厂时仅100米长、重6吨的原料轨,需经过焊接、精磨等17道严苛工序,方能化身为500米长轨铺设于千里铁道。周兰平的“战场”,正是火花飞溅的焊轨生产线。
“焊接参数的毫厘之差,都可能让钢轨在时速350公里下成为安全隐患。”周兰平说。10余年间,她以生产线为家,每天穿梭于3公里长的流水线,从原料钢轨的材质分析到断面机理研究,从焊接温度的精准把控到热处理曲线的动态监测,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今年,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点工程——渝昆高铁建设全面提速,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约700公里的高铁,对长钢轨的焊接质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今年“五一”假期,周兰平选择坚守在岗位上,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针对渝昆高铁高寒高海拔、温差大的特点,创新焊接工艺,从源头上筑牢质量防线。
在焊轨生产线上,安全风险往往藏于毫厘之间。今年4月一天的深夜,当周兰平巡检至一台焊机旁时,听见一阵异样声音,那是钢轨顶锻时发出的“危险信号”。多年的职业经验让她瞬间警觉,监控屏上,压力曲线急剧下降。
“停机。”周兰平的右手迅速按下紧急按钮。她摘下防护面罩说:“焊机氮气囊可能破损,立即排查。”班组人员闻声而动,她也攀上焊机,弯着腰逐一检查零部件,双手在机械缝隙中摸索。
最终,故障被精准锁定——氮气囊破损导致压力骤降。换上新部件、补充压力值、重启设备……随着熟悉的焊接声再次响起,周兰平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疲惫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贴身护航”钢轨安全
节假日期间,焊轨基地的深夜,总有一盏灯为周兰平而亮。当同事结束作业,她仍在夜色中奔走:在轨料堆放台核对轨条配对误差、在中控室逐项核查作业数据、在成品台反复确认轨条编号……今年以来,她的手机运动软件记录下210万步、1400公里的足迹,相当于在焊轨生产线上“走”着往返了一趟渝昆高铁。
“每一根长轨都是高铁的‘安全基因’,容不得半点马虎。”周兰平说。为保障渝昆高铁建设进度,基地实行“三班倒、人停机不停”模式。今年“五一”假期,她从原料检验到成品验收全程“贴身护航”:针对不同钢轨材质量身定制焊接参数,为极端气候路段设计专项热处理方案,并在轨条编号记录本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这些细节,正是中国高铁实现“硬币8分钟不倒”奇迹的密码。
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高铁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像周兰平这样的工匠。他们在火花与汗水的交织中书写“交通强国”的答卷;他们用青春淬炼匠心,以坚守诠释忠诚,让“中国速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