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究竟该怎么理解?今天终于明白了

时间:2023-04-06 17:37:16

引子

这是很有名的一句话,人尽皆知,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但人们理解不一,或者说理解得并不到位。今天来探讨下究竟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原文出处

《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第十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对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普遍认为是:

1、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2、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就不要去要求他人。

这么理解对不对呢?是没问题的,但还不够,只说到了一个面,还不到位。

自己不喜欢就不强加给别人吗?你不喜欢打球,就不要强迫别人打球,你不喜欢听音乐,也不要求他人听音乐吗?那么如果是你喜欢的呢?你喜欢吃面食,就可以要求他人也吃面条吗?你喜欢看电影,就可以要求别人也看电影吗?

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他人吗?你爬不上那座高山,就不能要求他人了吗?你开不了飞机,就不能要求别人开飞机了吗?人各有异,你自己做不到,别人也很难做到吗?你要求别人去做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怎么就不可以呢?

这么理解确实体现了一种儒家“宽恕”之道,但孔夫子的思想要比这深刻,做起来也更难。孔子的思想是从更广的角度看待问题,体现了“中庸和谐”之道。

但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要真正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得看下面这句话。

《公冶长第五》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希望别人施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愿意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才是真正的“宽恕”之道。不管你喜不喜欢,也不管你能不能够,你要设想自己是对方,换做是你,你愿不愿承受来自他人的善意或恶意的施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含义是:自己不愿意去承受的不要施与他人。

不管那种施与是否真的在帮助对方,也不管那种施与是否真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你要明白的是,当你要施予某种东西或理念给对方的时候,你要认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你真的愿意承受这些吗?

理解这句话后我们该怎么做?

对于恶意或者别有用心的施与,法律会制裁,社会也会谴责。但对于善意或好心的施与,人们往往会觉得理所当然。我都这般待你,你居然还那样。当你苦口婆心劝诫他人,希望给别人美好的时候,你一定要仔细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只有当你知道人各有异,人和人是不同的,人和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你才能真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孔子的核心思想有“仁”和“序”,还有“忠”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恰好完美诠释了这个理念。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让别人更好而不是更坏,同时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心存宽恕而不要强人所难,还要保持和谐有序,尊重差异,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制施与他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境,也有不同的生活追求,我们要真正换位思考,尊重人性和自由。